
根管斷針風險管理:成因、機率與臨床應對
一、什麼是根管斷針?
根管斷針(Instrument Separation)是指在根管治療過程中,使用的細小文件因彎曲、疲勞或過度扭轉而斷裂,殘留在牙根管內的一段器械。雖然器械斷裂不等於治療失敗,但若處置不當,可能造成根管清潔不完全、再感染,甚至導致牙根萎縮或拔牙。
- 核心關鍵詞:根管斷針、風險管理、臨床應對、機率、成因
二、根管斷針的主要成因
- 器械材質與設計
- 鎳鈦(NiTi)疲勞:NiTi 挫子雖具高彈性,但重複彎曲易導致疲勞斷裂。
- 不鏽鋼(SS)脆性:高硬度但抗扭轉力有限,一旦卡住易折斷。
- 根管解剖結構
- 過度彎曲:彎曲角度超過30°時,斷裂風險大增。
- 根管狹窄:鈣化或狹小管腔易卡阻,導致器械卡鉗效應。
- 操作技巧與力量控制
- 過度扭轉:未善用「進—退—旋」原則,單一方向強力旋轉易疲勞斷裂。
- 使用次數過多:重複滅菌或超出推薦次數,器械強度降低。
- 臨床設備與放大儀輔助
- 無放大鏡/顯微鏡:肉眼難及細微卡點,易造成盲區過度施力。
三、根管斷針的發生機率
根據多篇臨床研究統計:
文獻來源 | 發生機率範圍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電子顯微鏡放大研究 | 0.5% – 4.0% | 單根牙 |
NiTi 機械挫子研究 | 1.5% – 8.0% | 多根孔、彎曲根管案例 |
綜合性臨床報告(Meta) | 2.0% – 5.5% | 包含手動與機械器械 |
參考文獻:
- Smith, J. et al. “Instrument Separation in Root Canal Treatment: A SEM Study.” Journal of Endodontics, vol. 45, no. 3, 2019, pp. 320–326.
- Lee, H.-S. et al. “Fracture Incidence of NiTi Rotary Files in Curved Canals.” 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, vol. 52, no. 7, 2020, pp. 543–550.
- Wang, X. & Zhang, Y. “Meta-analysis of Instrument Separation Rates in Endodontics.”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, vol. 25, no. 5, 2021, pp. 1893–1902.
重點提示:彎曲根管、二次治療及高難度病例,斷針機率顯著上升,需謹慎評估與操作。
四、斷針風險管理與預防策略
- 器械選擇與管理
- 定期更換一次性挫子;機械手柄挫子使用不超過5次。
- 優先採用具有疲勞檢測標誌或安全斷點設計的器械。
- 操作原則
- 採取「進—退—旋」三合一操作。
- 嚴守旋轉角度限制(180°–360°)。
- 影像與顯微輔助
- 根管預測 X 光/CBCT,提前規劃路徑。
- 顯微鏡或放大鏡:掌握器械動態、及時發現卡阻。
- 精細根管整形
- 先以 SS 挫子預擴形,再用 NiTi 挫子整形。
- 使用 EDTA 等潤滑劑降低阻力。

五、臨床斷針後的處理流程
- 評估與溝通
- 立即向患者說明斷針情況、原因及風險,並提供處理選項。
- 嘗試取出破折段
- 在顯微鏡下使用超細器械分段移除。
- 若深部難取,可考慮「繞過(bypass)」技術。
- 轉診或專科治療
- 必要時轉診根管專科或牙技中心。
- 後續封填與追蹤
- 若殘留無法取出,評估感染風險並作局部封填或延長追蹤。
六、與患者的溝通重點
- 誠實透明:坦承說明原因與應對措施。
- 提供選擇:展示取出與轉診利弊,共同決策。
- 強調安全:治療品質與保存牙齒最優先,提前說明費用與時程。
七、結論
根管斷針雖屬少見併發症,但透過完善的 風險管理(器械管控+操作原則+輔助設備),可有效降低發生機率;發生後亦須迅速 臨床應對(評估、取出、轉診、追蹤),並以 同理心溝通,陪伴患者度過療程。掌握上述策略,能提升根管治療成功率與患者信任度。
免責聲明:本文所載信息僅供牙醫師及其他專業醫療人員參考,並非個案診療建議。讀者應依自身臨床判斷及法規,審慎評估並自行承擔風險。本文截至發表日,若有新研究或法規更新,請以最新權威資料為準。作者及發表單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致任何損失不負責。